坚决不留日本,郑强为何成日本最失败的“汉奸培养对象“
文 | 雪碧

当"爱国教授"郑强甩出那句"日本大使馆选我就是为了培养汉奸"的惊天之语时,某些人怕是要连夜删聊天记录了——毕竟当代年轻人最擅长的,就是在"精日滤镜"和"抗日剧本"之间反复横跳。但这位网红教授当真是在哗众取宠吗?且让我们扒开历史的底裤,看看留学江湖里的谍影重重。

郑强教授当年被日本大使馆相中的故事,堪称现实版"无间道"剧本。1991年他作为四川唯一入选的博士生,在京都大学享受着免费旅游、高额津贴的糖衣炮弹时,日本教授临别赠言堪称魔幻现实主义:"等中国清算日本那天,郑桑可要为我们说话啊!"这套路堪比《让子弹飞》里的"站着把钱挣了",只不过日本人的算盘是"跪着把汉奸养了"。更绝的是,与郑强同期被选中的29位"天选之子",据传只有他一人回国,其余皆在霓虹国的温泉和寿司里完成了精神变形计。
这出大戏的剧本早在一百年前就写好了。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的密信暴露狼子野心:"要在中国培养亲日代理人",这操作堪称国际版"师夷长技以制夷"。美国人也不遑多让,1906年伊里诺大学校长给总统的献策信里赤裸裸写着:"教育中国青年比军旗更管用"。看看今天硅谷科技巨头里的清华帮、华尔街的北大系,不得不感叹帝国主义深谙"知识殖民"之道。
但郑强教授用36本学术笔记和回国后捐资助学的行动,演绎了什么叫"糖衣吃下,炮弹打回"。他在日本亲历的细节更令人拍案:教授禁止讨论731部队、日本女生宁嫁黑人不理中国男生、学术殿堂里暗藏伪满洲国公使后代。这些魔幻现实拼凑出的,恰是日本对华战略的AB面——表面躬匠精神,内里武士刀寒光。
不过把30万留日学子都扣上"汉奸预备役"的帽子,就像用苍蝇拍打航母般荒诞。李大钊、鲁迅当年也是东渡求学,带回来的是《新青年》的墨香而非富士山的樱花。就连郑强自己都承认:京都大学的实验室设备让他"眼红得想打包",日本小学生寒冬赤膊训练的狠劲更让他反思中国教育。这正应了《三体》那句"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障碍,傲慢才是"。
hb火博·体育当某些人忙着给留学生贴"行走的50万"标签时,郑强用行动证明:爱国不是口号,而是骨子里的钙质。他在太原理工让毕业生给宿管阿姨鞠躬的举动,比一百篇檄文更能唤醒文化自信。
取消日本人学校固然痛快,但真正的防火墙在人心。与其对留学生搞"株连九族式"审查,不如学学郑强教授——把日本人的精密仪器拆解成中国制造,把京都的枫叶酿成贵州的茶香。毕竟,能让敌人咬牙切齿的从不是闭关锁国,而是我们吃着寿司唱着《我的祖国》,把"糖衣炮弹"吃成"舌尖上的中国"。爱国不止嘴上说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