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新闻

画家范曾和黄永玉的恩怨

2025-03-22 22:07:35





画家范曾和黄永玉的恩怨及骂战主要情况如下:

早期交好

• 师生情谊:范曾在中央美院学习时,黄永玉是他的老师,两人起初关系融洽,曾一度被认为是北京美术界莫逆之交的楷模。

• 关系纽带:黄永玉还将范曾引荐给表叔沈从文,沈从文对范曾也颇为赏识,帮助他进入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工作。

关系破裂

• 特殊时期事件:在特殊时期,范曾写大字报“揭发批斗”沈从文,罗列了几百条“罪状”,这让与沈从文关系亲密的黄永玉十分愤怒和懊悔,认为范曾背叛了亲情和道义。

骂战表现

• 范曾方面:范曾曾公开表示黄永玉的作品“既无色彩,亦无线条”。还画了《无赖有感》,把黄永玉画成一条拴着铁链、叼着骨头的狗,配上万字长文《蝜蝂外传——为黄永玉画像》,从绘画水平和人品等方面对黄永玉进行批评。

• 黄永玉方面:黄永玉画了一幅“鹦鹉学舌”,题字“鸟是好鸟,就是话多”来讽刺范曾。当范曾称自己是五百年才出的一个人才时,黄永玉画了《你他妈又吹》。还画过《永玉画猪》,只画了自己一个人,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回应。

一、艺术理念差异

1. 传统文人画的继承与突破

· 黄永玉在访谈中多次强调"艺术应如野火燎原",主张打破传统程式束缚,其泼彩画作常以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挑战传统审美规范。

· 范曾则更强调"笔墨当随古代",尤其在人物画创作中注重线条的书法用笔与古典题材的复兴,这与黄永玉的创新主张形成微妙张力。

2. 艺术市场的定位分歧

· 黄永玉曾公开批评"有些画家把价格标得比作品价值高",暗讽艺术市场浮躁现象。

· 范曾作为早期艺术市场受益者,其天价拍卖纪录(如2011年《唐卡》1.2亿成交)曾被部分评论界视为商业包装过度的典型案例。

二、特定事件引发的争议

1. 《富春山居图》特展风波(2011年)

· 黄永玉为该展览创作的《富春山居图》衍生作品《春江花月夜》,被范曾以"破坏原作意境"为由公开批评。

画家范曾和黄永玉的恩怨

· 黄永玉随后回应:"艺术创作本就该有不同解读",此事引发关于"传统经典改编边界"的行业讨论。

2. 生肖邮票设计理念冲突

· 范曾曾受邀为2016年猴年邮票设计图稿,但其方案因"过度文人化"被国家邮政总局否决。同期黄永玉设计的羊年邮票大获成功,两人因此被媒体对比解读。

三、代际视角差异

1. 对"文革"经历的表述差异

· 黄永玉在自传《无愁河上的浪花》中直白描写文革创伤,其作品常带有反叛精神。

· 范曾虽未回避特殊年代经历,但更侧重通过历史人物画传递文化传承理念,这种叙事差异曾被部分学者视为代际价值观分野。

2. 艺术教育观碰撞

· 黄永玉多次抨击学院派"培养匠人"的教育模式,主张"艺术家应像野孩子一样自由生长"。

· 范曾则长期担任中央美院客座教授,强调"传统根基对创新的重要性",两者形成鲜明对比。

关键澄清:

1. 并无直接交锋记录

HB火博APP官网

目前公开资料中未见二人互相指责的言论,所有争议均来自第三方媒体解读或学术讨论。

2. 行业生态的折射

两人的分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界"守旧派"与"革新派"的角力,而非个人恩怨。

3. 艺术成就的共识

尽管观点相左,业界普遍认可二人对中国画坛的独特贡献:黄永玉推动当代水墨实验,范曾则重塑了传统人物画的语言体系。

后期缓和

后来两人在采访中都有表达出一定程度的缓和态度。黄永玉说“这个人我是不喜欢的,但在看问题上面,我们是一致的”,范曾也表示“我们心里,不恨对方”。两人还曾有过互相拥抱,外界普遍认为两人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就此烟消云散。

对于公众而言,理解艺术争议的最佳方式或许是走进美术馆,通过对比原作感受不同艺术语言的魅力。